七年级上生物复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1.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注意安全,不能随意损伤动植物,不能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调查分为普查和抽样调查(当调查范围过大时,就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2.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1)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和其它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水生生物和陆生生物等。•(3)按用途分:家禽、家畜、作物、宠物等。•3.观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及时记录,包括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因素。•(1)生物因素:主要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2)非生物因素:主要指空气、温度、湿度、土壤、光、水等。•2.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水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分布,光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等。•3.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1)捕食关系:猫和老鼠(2)竞争关系:农作物和杂草•(3)合作关系:豆科植物和根瘤菌(4)寄生关系:蛔虫和人•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要适应环境才能生存。•①骆驼生活在缺水的沙漠中,尿液非常少,体温要达到46℃才会出汗。•②海豹生活在寒冷的海域中,它们的皮下脂肪很厚,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③骆驼刺生活在荒漠中,它们的根系很发达,可以伸到地下很深处吸收水分。•(2)生物的生活也不断的影响和改变着环境:蚯蚓生活在土壤中,可以松土改善土壤肥力和氧气含量。•5.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1)探究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2)方法和步骤:•①提出问题: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吗。•②作出假设: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③制定计划:在一个长方形的纸盒里铺上一层湿土,在里面放上10只鼠妇,一半用玻璃板盖上,另一半用硬纸板盖上,观察鼠妇的活动。•④实施计划:按照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实验,实验现象显示,长方形盒子里面的鼠妇大多数或全部都爬到了盖纸板(黑暗)一侧。•⑤得出结论:光会影响鼠妇的分布。•⑥表达和交流:•(3)探究实验注意事项:•①要设置对照组(每种条件都适宜的一组)•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实验组和对照组除实验变量外,其他条件都相同)•③探究的条件是什么,自变量就是什么•④避免产生偶然性(要用10只鼠妇,取平均值,而不能只用一只)•⑤做完实验后要将鼠妇放归自然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2.生态系统的组成•生产者:植物(能够制造有机物,基石)•生物成分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分解者:细菌、真菌(把尸体、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3.食物链和食物网•(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2)食物网:很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的网状结构。•4.食物链•(1)起始环节是生产者(植物),截止于最高级消费者。•(2)食物链中不能有分解者和非生物。•(3)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4)某一营养级的生物增加前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后一营养级的生物增加。•(5)数量金字塔:食物网中的生物数量一般呈现出金字塔结构。•【思考】如何数食物链的条数?•5.富集作用:有毒物质(如DDT、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难以分解、无法排出,随着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别越高,有毒物质越多。•6.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一般情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物种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1.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1)若以海平面来划分,向上约10千米的高处,向下达10千米的深度。•(2)大气圈:生物主要是会飞的鸟类和昆虫,还有细菌等微小生物。•(3)水圈: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大多数生活在水面下150米以内的水层中。•(4)岩石圈:大多覆盖土壤,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2.显微镜的使用•(1)取镜和安放:右握镜壁左托座,距离桌边约7厘米。•(2)对光:•①低倍镜对光,左眼观察•②光线较暗时,用凹面镜、大光圈•③光线太亮时,用平面镜、小光圈•④光线一般时,用平面镜、大光圈•⑤对光完成的标志是,看到明亮的圆形视野•(3)观察:•①把玻片标本放到载物台上,玻片标本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夹住,先用低倍镜观察。•②调节:先下调粗准焦螺旋(眼睛侧面看物镜),再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左眼看目镜),最后调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③观察:左眼观察,右眼留出来便于画图,若需物象再放大,转动转换器换用高倍镜。•(4)收镜:将显微镜擦干净,镜筒下降到最低处,转动转化器,将两个物镜偏到两旁。•3.显微镜知识拓展•(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2)所观察的材料必须薄而透明。•(3)若物象不在视野中央,则将玻片标本向原来的物象所在的方向移动。•(4)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跟实际物体是上下、左右完全相反(旋转180°)。•(5)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大,数目越少。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越亮,看到的细胞体积越小,数目越多。•(6)若视野中有污点,先移动玻片,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玻片上,若污点不动,说明污点不在玻片上,此时再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7)物镜有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无螺纹,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第二节植物细胞•1.玻片标本•(1)按存放时间分:临时玻片和永久玻片•(2)按制作方法分:•①切片:用从生物体上切取的薄片制成。•②涂片:用液体的生物材料涂抹制成。•③装片:用从生物体上撕下或挑取少量材料制成。•2.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擦(玻片)→滴(清水)→撕(内表皮)→盖(避免产气泡)→染(碘液)→吸(吸水纸)•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三节动物细胞•1.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擦(纱布)→滴(生理盐水,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刮涂(牙签)→盖(一侧先接触水滴)→染(一侧滴加稀碘液)→吸(吸水纸)•2.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见图】•3.比较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第四节细胞的生活•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1)所需物质•(2)能量来源:•①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糖类等有机物中。•②线粒体:将一些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2.细胞核是控制中心•(1)我们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2)克隆羊"多莉"的克隆过程(3)克隆羊"多莉"的长相和供核母羊相似(4)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5)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第一节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1.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DNA是遗传物质,上有遗传信息。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2.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之间的层次关系。•3.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染色体进行复制,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子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遗传物质相同。首先细胞核分裂完成,动物细胞膜中部缢裂,植物细胞还会形成新的细胞壁。•3.细胞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变化最明显的是染色体,染色体进行复制,均分成完全相同的两份,分别进入两个新细胞中,子细胞和原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遗传物质相同。首先细胞核分裂完成,动物细胞膜中部缢裂,植物细胞还会形成新的细胞壁。•4.细胞生长:细胞从周围环境吸收营养物质,转变成组成自身的物质,体积由小变大。但是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第二节动物体的结构层次•1.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细胞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变化的过程。•2.组织:细胞分化以后,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1)上皮组织:保护、分泌(2)肌肉组织:收缩和舒张•(3)神经组织:调节和控制•(4)结缔组织:支持、连接、保护、营养•3.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4.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5.八大系统等构成动物个体•(1)神经系统(2)泌尿系统(3)运动系统(4)呼吸系统•(5)内分泌系统(6)消化系统(7)循环系统(8)生殖系统等。•6.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2.绿色开花植物有六大器官•(1)营养器官:根、茎、叶(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3.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1)分生组织:细胞小、壁薄、核大、质浓,有很强的分裂能力。•(2)保护组织:根、茎、叶表面的表皮细胞,保护内部柔嫩部分。•(3)营养组织: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储藏营养物质,含叶绿体的营养组织能光合作用。•(4)输导组织:木质部的导管自下向上运输水和无机盐,导管细胞没有细胞质和细胞核,是死细胞。韧皮部的筛管自上向下运输有机物,筛管细胞为活细胞。•(5)机械组织:细胞壁较厚,支撑和保护。•4.多细胞个体的生长与细胞分裂、细胞生长、细胞分化相关。第四节单细胞生物1.概念: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构成,一个细胞即可完成全部生命活动,大多生活在水域或湿润环境中。2.草履虫的结构(分裂繁殖)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饵料、污水净化、危害人的健康、形成赤潮。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第一节种子的萌发•1.种子的结构•种皮:保护胚•子叶:储存营养•双子叶植物种子(菜豆)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根和茎之间的连接•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种皮和果皮:保护胚•胚乳:储存营养•单子叶植物种子(玉米)子叶: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发育成根和茎之间的连接•胚芽:发育成茎和叶•【提示】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2.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1)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环境条件?•(2)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3)制定并实施计划•(4)得出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适宜的水分、充足的空气。•(5)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发芽率=(发芽种子粒数/供试种子粒数)×100%•3.抽样调查:以样本的检测结果反应总体,样本大小要适宜,随即取样,检测方法要科学。•4.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胚、具有活的胚、种子要度过休眠期。•5.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水→子叶或胚乳中的营养物质转运给胚根、胚芽和胚轴→第二节植株的生长•1.幼根的生长: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2.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顶芽:发育成茎、叶和芽(枝条)•侧芽:有的发育成枝条,有的发育成花•【提示】芽中分生组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枝条,有些植物茎中有形成层,使茎加粗生长。•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水(成熟区)、无机盐(氮磷钾最多)、有机物(光合作用)•4.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需要无机盐的量不同,缺少无机盐会产生特定的症状。•(1)缺氮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2)缺磷时:植株矮小,叶片暗绿、发紫•(3)缺钾时:植株易倒,叶片焦枯•(4)缺硼时:只开花,不结果第三节开花和结果•1.花的结构(单性花、两性花;完全花、不完全花)•(1)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2)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花药内有花粉,花粉内有精子。•(3)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组成。子房由子房壁和胚珠构成,胚珠内有卵细胞。•2.传粉和受精•(1)传粉: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落到柱头上的过程。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异花传粉需要的媒介是风和昆虫。•(2)受精:花粉萌发出花粉管,精子和胚珠里面的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提示】人工辅助授粉可以弥补自然状态植物传粉的不足。•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提示】受精完成后,子房才可继续发育成果实,花瓣、雄蕊、柱头和花柱则凋落。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1)吸收:根尖成熟区生有大量的根毛,能增加吸水的面积。•(2)运输途径:土壤溶液→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脉的导管→气孔。•【提示】导管细胞间细胞壁消失,形成的中空管道。•【思考】无机盐的运输途径?•2.叶片的结构:由表皮(保护组织)、叶肉(营养组织)、叶脉(输导组织)构成。•3.蒸腾作用•(1)定义: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根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散失了。•(2)意义:拉动水分与无机盐在体内的运输;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3)影响因素:光照、温度、空气湿度、空气流通速度。•4.保卫细胞: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皱缩,气孔关闭。
提供七年级上生物复习,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资料会员下载,编号:1701029119,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49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