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PPT课件 > 语文 >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收藏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课件

饮酒(其五)陶渊明诵读诗歌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诵读诗歌1.自由诵读,读准确,读通顺。2.根据诗意读出停顿,用“/”表示。3.圈出诗句的韵脚并注音。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有什么特点?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历史背景社会背景晋朝社会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统治者荒淫奢侈,无心朝政。文人处境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文坛风气文人辈出,但惧谈政治绮靡之风,清谈玄言盛行“陶谢”开田园山水之先河,向玄言风发起挑战。陶渊明生平(352或365年—427年),名潜,字渊明,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代表作《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家境没落,出身微寒。同时具有道家和儒家两种修养。二十岁入仕,痛感世道的险恶,人生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在“出仕”、“入仕”间徘徊。28岁前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29-41岁,时仕时隐,处在彷徨挣扎之中。四十二岁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早年生活仕宦生涯隐居生活《饮酒》创作背景《饮酒》组诗二十首,作于诗人归隐居田后,正值东晋灭亡前夕。诗前小序中说,这些诗是他“闲居寡欢”,酒后命笔,用以“自娱”,聊为“欢笑”之作。后人则认为其是“借酒为题耳,非咏酒也”。《结庐在人境》是上述这一组诗中最广为后世传诵的佳作。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萧统读懂诗意参照注释读懂词句饮酒【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字词解析结庐建造房舍。结,建造;庐,简陋的房屋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人世间问君;尔作者自问;如此,这样心远指心和世俗远离。只要心远离尘俗,就自然会觉得所居之地偏僻幽静。东篱东边的篱笆。自陶渊明这首诗后,“东篱”可指代菊圃。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山气;日夕山中的景象;傍晚相与一起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欲辨已忘言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你问我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远离世俗,住处自然偏僻宁静。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便看到了南山。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归。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诗意感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归隐后的美景与生活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真谛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元好问品读诗韵0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而无车马喧”?请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0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0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0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05.诗人体会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0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0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远离官场,更深一层含义,是远离尘世喧嚣,超凡脱俗。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0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04.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不能。“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05.诗人体会到的真意,究竟是什么?“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诗中哪两个词最直接地表现了诗人的心境?深入研读总结诗篇通过歌颂归隐后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以及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小结心远——远离官场、超脱世俗的志趣。悠然——闲适淡泊、物我两忘的心境。诗篇通过歌颂归隐后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反映诗人的恬淡情怀和高洁志趣,并以此反衬他对世俗尘嚣和仕宦利禄的厌恶。深入研读总结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最后用理语作结。语言朴素自然。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艺术特色读诗五步法诵读诗歌:读准节奏和音韵知人论世:了解诗人与背景读懂诗意:理解词义与句意品读诗韵:品析炼字与手法读透情理:体会情感与哲理《春望》杜甫诵读诗歌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春望杜甫背景写作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于灵武(今属宁夏)继位,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杜甫诗意读懂参照注释,读懂诗句的意思,并展开联想,说说“春望”,作者都望到了什么呢?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杜甫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赠言:“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别林斯基(俄国)雁门太守行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比如《长歌行》等。解题雁门太守行唐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诵读诗歌读准字音和节奏línyānníngzhòngxié《雁门太守行》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宗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写作背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黑云:摧:甲光:向日:金鳞:金鳞开:诗意: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理诗意,探寻意境美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毁。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迎着太阳。向:向着,对着。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开:打开,铺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凝,凝聚。诗意: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理诗意,探寻意境美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临:逼近,到,临近。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响亮。诗意: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理诗意,探寻意境美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报:报答。君:君王。意:信任,重用。玉龙:宝剑的代称。诗意: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分享《雁门太守行》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并说说它美在何处?品析词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①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它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修辞美②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因为“压”字,一字传神,形象的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困难。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来形容局势的危急。()语言美③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因为它勾画出这样的图景:城头弥漫着乌云,似乎淹没了一切,但偶尔大风吹过,云中透出日光,照在城头士兵的铁甲上,金光闪闪,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给人以无比威严的感觉。()画面美④我喜欢“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两句,因为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的鸣响起来,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色彩美⑤我喜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这两句,因为诗人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作战的地点和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精神美此诗描绘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住,危在旦夕,将士们浴血奋战,誓死抵抗。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赤壁杜牧诵读诗歌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很不得志。杜牧自视甚高,喜好谈兵,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十分自负,怀抱用世之心,却处于晚唐这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始终郁郁不得志。杜牧(公元803-约852年)知人论世读懂诗意【注释】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赤壁杜牧〔唐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聪明的你,能否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加法算式?聪明的你,再尝试下能否从这首诗中提炼出一个减法算式?赏析诗句()()()()()()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怎样的道理?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创作背景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写。曲折地流露出诗人生不逢时的感叹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相信只要有机遇,自己也定能大有作为的感情。渔家傲——李清照(宋)•词的繁荣时期___________,词一般都分两段(叫做______或_______)•本文的体裁属于_______________,渔家傲是______________词词牌名宋代上下片上下阕词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晏殊,柳永,李清照,秦观,周邦彦,吴文英,纳兰性德,晏几道等。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岳飞等。明代徐师把词的形式概括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文体常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李清照yīnjiēmàn作者简介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有《易安居士文集》《漱玉词》辑本。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渔家傲李清照借助注释,读懂词意这首词的内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字概括吗?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使用了哪些动词?景物: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动词:接、连、转、舞作者在梦中看到了什么?(用原句回答)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天上云海茫茫,那一团团的白云相接,就像奔涌的波涛,又和拂晓的晨雾气连在一起,越发显得迷蒙。透过云雾望去,那天河好像在流转,河中似乎漂浮着许多船,风帆舞动,随云涛起伏。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这两句所写的画面,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画面特点?)特点:浑茫无际、迷蒙缥缈、辽阔壮美、似梦似幻,美妙神奇,富有浪漫色彩。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这些动词的使用有什么妙处呢?“接”、“连”——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无数的帆船乘风破浪前进,摇摆不定,人在船上,感觉星河都在旋转。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有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态度温和、关心民疾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天帝?“归”字用得有什么妙处?用“归”字,好像她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在人间经历了颠沛流离千辛万苦后渴望回到天庭,表达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渴望得到一个美好归宿。李清照自南渡以来,颠沛流离,备受打击,尝尽白眼,孤苦无依,无人关心,无法倾诉,现实中皇帝昏庸无能,不关心百姓疾苦与天帝的态度温和,关心人民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社会的不满,表达自己渴望有贤明君主,安定居所,渴望有人关心与社会的温暖。赏诗情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诗人有才华吗?从哪句可以看出来?诗人有卓越的才华,但她找到光明的出路了吗?“路长日暮”,写出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痛苦经历。“嗟”字生动传达出作者对日暮途远,茫然无奈的叹息。路长,隐括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意。日暮,隐括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之意。诗人结合自己的身世,把这两句诗隐括入词,只用“路长”“日暮”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其意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拓展提高这句词的字面意思是:我学习作诗,空有惊人句又有什么用呢?深层含义有两层:一是感慨自己空有才华,但作为弱女子,有才不能为世所用,才华有何用处?(空有才华无有用处)二是感慨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写得好又有何用?(社会动乱文章无用)“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作者有着在现实生活面前孤苦无依、空有才华而遭遇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她又希望怎样解脱呢?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展翅高飞九万里的典故,作者把自己比成大鹏,生动形象的写出她乘风飞上万里高空,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现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以及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几句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尽管作者有才华,有理想,有抱负,但在现实社会得不到施展和实现,找不到出路,而仙山没有战乱,没有生离死别;词人渴望在这个仙境里施展才华,实现理想。作者通过梦境仙境,与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对比,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理想生活的追求向往,是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不是消极避世。作者为什么梦想到三山中去?是否是消极避世,想以死来摆脱困境?(作者写梦境的作用)小结这首词通过描述梦境中海天迷蒙的景象以及词人与天帝的问答,抒发了词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展示了她对幸福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理解性默写1、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裕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的句子是:悟诗情2、表明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的诗句是: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课堂作业3、诗中表明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句子是:悟诗情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4、诗中仿佛进入梦乡,见到天帝慈祥的面容,不知身在何处的句子是:仿佛梦魂归帝所,问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 编号:1701029317
  • 分类:语文
  • 软件: wps,office Excel
  • 大小:64页
  • 格式:xlsx
  • 风格:其他
  • PPT页数:31618289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语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