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的关系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的关系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格式为 docx ,大小 279560 KB ,页数为 7页

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历史恩怨


('以色列是世界唯一的犹太国家。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约25世纪,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当时,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从巴勒斯坦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奴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走埃及,摆脱奴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到以色列故土。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开始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史称“十字军”东征),罗马人占领了巴勒斯坦,犹太人因为多次反抗未果流离失所,而基督徒在犹太民族起义的后期站在了罗马一方所以没有遭到迫害反而壮大起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7世纪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犹太复国主义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压迫和迫害,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犹太人对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使犹太复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政治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在犹太复国主义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在巴勒斯坦,形成了一块土地,两个民族。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政治、行政和经济环境。”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领导人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与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当时,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也没有让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针对犹太人的暴力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屠杀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当时并未取消对犹太在约旦河以西这块故土上移民的限额。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民运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阿拉伯人始终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表决决定: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以色列)和一个阿拉伯国(巴勒斯坦)。犹太人接受了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人则予以拒绝。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独立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阿拉伯国家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抵制,封锁以色列海运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阿拉伯国家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了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之后,阿以冲突的焦点就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以色列在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中先后占领耶路撒冷整个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其永久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首都。)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目前与以色列有领土纷争的有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主要是巴勒斯坦。巴勒斯坦人不满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的国界划分,誓死要夺回加沙地带,让以色列退出耶路撒冷。综上所述,犹太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整个犹太史也是一部血泪史。他们虽然在故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但与周围阿拉伯国家的纷争、矛盾经常不断,积怨越来越深,特别是巴勒斯坦,犹太人要在夹缝中生存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由于历史原因,以色列对西方国家的感情是复杂的,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投靠西方国家,与西方国家走得越近越引起阿拉伯国家的仇恨。巴勒斯坦国在二战后,从未正式建国和取得联合国的正式承认。原因在于:巴勒斯坦人从不承认以色列国的合法性,历史上阿拉伯国家反对以色列并由此引发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也拒绝联合国大会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决议,以及欧美大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巴以矛盾尖锐并长期引发阿拉伯世界和以色列的严重对立。附注: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又称巴勒斯坦战争,以色列称“独立战争”。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布建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等阿拉伯国家出兵进攻以色列。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色列称“西奈战役”。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又称“六五战争”,阿拉伯国家称“六月战争”,以色列称“六天战争”。1967年,以色列借口埃及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晨,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10月6日至10月26日)又称赎罪日战争、斋月战争、十月战争。起源于埃及与叙利亚分别打算收复六年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战争的头一至两日埃叙联盟明显占了上风,但此后战况逆转。至第二周,叙军退出戈兰高地。在西奈,以军在两军之间攻击,越过了苏伊士运河(原来的停火线)。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6月-9月):又称黎巴嫩战争。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兵占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领土,袭击黎巴嫩境内的巴解组织及其武装力量,并与在黎的叙利亚军队交战.巴以冲突之源—圣殿山犹太教古经典这样记载:“世界可以比做人的眼睛,眼白是围填世界的海洋;眼珠是住人的大地;瞳孔就是耶路撒冷;瞳孔中的人脸就是圣殿。”因此而得名的耶路撒冷圣殿山,历经沧桑,已成为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地。巴以半个多世纪的流血冲突,最大的症结就在于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位;而耶城争夺的根源和焦点,则集中在圣殿山的归属。三年前(2000)就是因为当时的利库德领导人沙龙闯入这里,引燃了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虽然名为圣殿山,但踏步其中,已找不到任何山头的影子,极目之处,只见一片矩形石建筑群和蓊郁的树木。事实上,圣殿山还是古犹太人流传下来的称呼。犹太教古经典就曾记载,上帝为考验犹太始祖亚伯拉罕,让他在圣殿山一巨石上献祭独子以撒。在基督教传说中,这块石头也被视为上帝用泥土捏造人类始祖亚当的地方。公元前10世纪,雄才大略的犹太国王所罗门在这里建了第一圣殿,存放约柜、挪亚方舟等圣物。圣殿后被毁,有重建,但最终于公元2世纪被彻底毁灭,犹太人也被驱逐出故土,浪迹天涯。圣殿山的巴勒斯坦人,称此地为“圣地”。因为在这个当年的犹太圣殿遗址上矗立着有千百年历史的阿克萨清真寺和金顶清真寺。而耶路撒冷也成为伊斯兰教继麦加和麦地那后的第三大胜地。原来的犹太圣殿遗迹也就几乎荡然无存了。在圣殿山,巴以双方也不时爆发激烈的战争,对于每一方而言,对会不屑和不满于对方的到来,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圣地。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这座占据着民族心理中心地位的圣殿山,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不愿意拱手相让。在阿克萨清真寺西面即是西墙。从外观上看,这堵墙与巴勒斯坦其他墙别无二致。但由于历史原因,它成了犹太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是古国不灭,民族长存的象征,犹太人常聚集在此哭泣,因此有称为“哭墙”。许多犹太人就对当年巴勒斯坦人阻止他们到“哭墙”祈祷耿耿于怀。这种情况直到1967年“六日战争”方结束。结果是犹太人以武力攻占了整个东耶路撒冷。第二天,拉比(犹太教的宗教导师)和将领们赶往西墙,抚墙放声痛哭。许多犹太人因此坚持,以色列决不能放弃圣殿山。2000年9月,“鹰派”代表人物沙龙穿过西墙右上方的一个小门,进入阿克萨清真寺,以此宣示犹太人与圣殿山的宗教关系。此举激怒了巴勒斯坦人,成为一直延续至今的巴以冲突的直接起源。圣殿山从此更加喧闹。时常犹太人在西墙边祈祷,巴勒斯坦人则借助地理之便向下投掷石块,然后是以军警的介入,向巴勒斯坦人开枪甚至闯入清真寺抓人。',)


  • 编号:1700739791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7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279560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