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in
升级VIP 登录 注册 安全退出
当前位置: 首页 > word文档 > 学习教育 > 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复习资料必过版

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复习资料必过版

收藏

本作品内容为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复习资料必过版,格式为 doc ,大小 106536 KB ,页数为 20页

2018年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复习资料必过版


('国开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复习资料(必过版)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A)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政府B.企业C.个人D.社会组织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A.利益B.权力C.公共D.权威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A.强制性B.权威性C.限制性D.利益性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A.公共权力B.社会需求C.集体利益D.社会利益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A、整体性B、系统性C、层次性D、超前性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4、政策的导向是(BD)的导向。A.文化B.观念C.条件D.行为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A.客观引导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D.主观引导第二章公共政策主体一、单项选择题1.(D)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2.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A.党政二元结构B.两党制C.议会负责制D.总统负责制3.(B)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4.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1/20A.托马斯·戴伊B.古德诺C.詹姆斯·E﹒安德森D.罗伯特·达尔5.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是指(A)A.公共政策主体B.公共政策客体C.非官方决策主体D.执政党6.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A.公民B.非政府组织C.利益集团D.大众传媒二、多项选择题1.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立法机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2.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C)。A.企业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D.核心主体3.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BCD)。A.利益集团B.政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4.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B)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C.影响并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D.处于同一个组织之中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AB)。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策者C.企业D.核心主体第三章公共政策客体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A.社会问题B.公共问题C.集体问题D.个人问题2.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A.史密斯B.西奥多·罗威C.威廉·邓恩D.德罗尔3.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A.全球性B.突发性C.多样性D.复杂动态性4.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A.公共政策客体B.目标群体C.思想库D.政策目标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A.社会问题B.目标群体C.个人问题D.集体问题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A.社会问题B.目标群体C.个人问题D.集体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2/20分为(ABC)A.分配性问题B.调节性问题C.再分配问题D.整体性问题2.威廉·邓恩将问题分为(ABD)A.结构优良性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C.结构平衡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3.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BCD)A.全球性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杂动态性4.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BCD)的要求。A.政策主体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5.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有(ABC)。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环境因素D.军事因素第四章公共政策环境一、单项选择题1.从系统论角度看,(A)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A.公共政策B.公共政策主体C.公共政策客体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2.(B)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A.公共政策主体B.公共政策环境C.公共政策客体D.公共政策主体能力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A.系统性B.互动性C.全球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4.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A.国际政策环境B.国内政策环境C.经济社会环境D.政治法律环境5.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6.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D)A.传统习俗文化B.政治文化C.教育文化水平D.心理文化二、多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B)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C.客观环境D.主观环境2.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BCD)3/20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3.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BC)A.全球化B.信息化C.知识化D.动荡化4.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是指(ABCD)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影响D.相互作用5.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BCDE)A.系统性B.互动性C.联动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第五章公共政策工具一、单项选择题1、荷兰经济学家(D)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A、萨拉蒙B、罗威C、林布隆D、科臣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A、公共责任B、公共利益C、公共服务D、公共道德3、(C)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A、管理B、强制C、管制D、限制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C)A、政策效率B、政策社会效益C、政策目标D、政策经济效益6、《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A、欧文·E.休斯B、萨拉蒙C、亚瑟·林格林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二、多项选择题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BCD)。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BCD)。A、慈善不足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4/20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CD)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BC)A、市场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D、经济性工具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BC)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D、不花政府的钱6、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ABC)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B.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C.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D.不花政府的钱第六章公共政策问题建构一、单项选择题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A、托马斯·戴伊B、罗威C、林布隆D、威廉·邓恩2、“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A.安德森B.德瑞C.格斯顿D.林布隆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A、功能论证B、小论证C、二级论证D、一级论证4、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B、《公共政策分析导论》C、《理解公共政策》D、《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5、(B)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A.政策问题B.政策议程C.政策目标D.政策对象二、多项选择题1、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政策问题划分为(BCD)。A、结构平衡B、结构优良C、结构适度D、结构不良2、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BCD)5/20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3、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社会问题加速进入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括(ABCD)A、政治领导者B、危机事件C、抗议活动D、传媒曝光4、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问题的条件(BC)A、政治领导者的需求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的事务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D、大众传媒的曝光5、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的原因包括(ABC)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因C、受控的原因D、客观原因第七章公共政策制定一、单项选择题1、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D)地位。A.权威B.重要C.次要D.枢纽2、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A.政策评估B.政策执行C.政策方案规划D.政策终止3、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A.重视感性B.重视理性C.领导者的能力D.正确的政策问题4、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A.实验理论B.过程理论C.企业精神理论D.选择理论5、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A.基础B.关键C.枢纽D.前提6、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A.基础B.关键C.枢纽D.前提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BD)A.效果B.目标C.价值D.方案6/202、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ABCD)A.实事求是,面向未来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D.注重伦理考量,保持相对稳定性3、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BCD)A.个人因素B.价值因素C.政治因素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源有(ABCD)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用的解决方案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D.非现成的解决方案5、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BC)A.经验分析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D.可行性分析第八章公共政策执行一、单项选择题1.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A.政策制定B.政策评估C.政策执行D.政策问题建构2.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出版作为标志。A.《执行》B.《政策执行与评估》C.《奥兰克计划》D.《公共政策学》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A.米歇尔·希尔B.保罗·A.萨巴蒂尔C.艾莫尔D.托马斯·戴伊4.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为基础的。A.行动理论B.现代行政模式C.古典的行政模式D.组织理论5.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决策者的(A)。A.财产B.工具C.权威D.手段6.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为出发点。A.组织中的个人B.组织C.政府D.领导者二、多项选择题1.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活动中,以(ABC)三者最为重要。A.解释B.组织C.实施D.准备7/202.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BC)A.“接受”观点B.“服从”观点C.“务实”观点D.“利益”观点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BCD)。A.过度重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构的影响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C.容易低估基层官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政策执行的可能性。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4.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CD)。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联盟框架5.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AB)。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模型C.政策执行过程模型D.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第九章公共政策评估一、单项选择题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所进行的研究。A.政策实施效果B.公共政策全过程C.政策方案D.公共政策执行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A.评估调查B.评估实施C.评估执行D.评估完成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完成4.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A.公共政策评估计划B.公共政策评估方案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D.公共政策评估报告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A.事实判断B.价值判断C.经济效益判断D.社会效益判断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B.经济可持续发展C.分配社会资源,维护社会公平D.保护环境与人的协调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D)的整合性评估。A.环境发展B.社会公平C.事实层面D.价值层面内容8/202.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BCD)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3.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CD)。A.政策制定B.政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的阶段(ABC)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D.评估计划5.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BD)A.采集评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C.落实评估资源D.得出评估结论第十章公共政策的利益分析二、单项选择题1.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A.经济学分析法B.利益主体分析法C.伦理学分析法D.政治学分析法2.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A.利益B.金钱C.社会地位D.名誉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A.资源B.土地C.利益纠纷D.权力4.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A.伟大人物的推动B.生产关系C.战争D.生产力5.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A.詹姆斯·布坎南B.图洛克C.诺斯D.霍布斯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A.《政府过程》B.《自由、市场和国家》C.《公共选择》D.《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二、多项选择题1.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BC)A.政治学分析法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D.伦理学分析法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BC)9/20A.个人主义的方法论B.理性经济人假设C.交易政治学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D.政府的主要职能通过改革交易费用制度来降低交易费用。3.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BC)A.政府工作人员的个人利益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团利益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D.领导的个人利益4.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CD)A.公共利益B.正常利益C.超常利益D.失常利益5.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BCD)A.政治领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的限权和授权功能第十一章公共政策的政治学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A.经济学B.政治学C.历史学D.社会学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A.拉斯韦尔B.托马斯·戴伊C.戴维·伊斯顿D.莱瑟姆3.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A.拉斯韦尔B.托马斯·戴伊C.戴维·伊斯顿D.莱瑟姆二、多项选择题1.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内容包括(ABCD)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B.分配的内容是价值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2.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C)A.多源流分析模型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D.政策执行博弈模型3.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CD)A.拉斯韦尔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第十二章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10/20二、单项选择题1.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A.经济学B.政治学C.历史学D.社会学2.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A.法律B.权力C.制度D.经济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B)A.福利B.个人福利C.社会福利D.集体福利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A.杜鲁门B.庇古C.拉斯韦尔D.德罗尔二、多项选择题1.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策分析途径包括(BC)A.量化分析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政策途径”,即P途径。C.产生于工商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介入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即B途径。D.伦理学分析2.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BCD)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3.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福利的标准是(CD)A.社会政策的合理性B.制度法律的完善性C.国民收入的大小D.国民收入的分配4.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它的含义包括(AD)A.集体性B.个人性C.合法性D.规则性5.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政府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府失灵D.公共利益表达的康多塞悖论6.政府失灵的原因是(ABCD)A.公共决策的失误B.政府扩张或政府成长C.官僚机构的低效率D.寻租7、威廉姆森概括的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特征包括(ABCD)11/20A.新制度经济学充分假设制度有深刻的效率因素。B.新制度经济学坚持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技术本质,而且还在于管理方式结构。C.新制度经济学用的是比较方法D.新制度经济学认为行为假设被看做现实中的重要部分,这个层次的严重失败将导致制度经济学的危机。8、新制度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ABC)A.交易费用理论B.产权理论与国家理论C.企业理论D.政府职能第十三章公共政策的伦理学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C)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A.价值B.价值观C.政策价值观D.伦理学二、多项选择题1.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ABC)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论C.批判性理论D.事实性理论2.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BC)A.主观因素B.事实因素C.价值因素D.客观因素3.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BCD)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4.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ABCD)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第十四章公共政策的量化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A.实证主义哲学B.经济学C.数学D.伦理学二、多项选择题1.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BCD)A.定量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12/20会现象的特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A按照地域原则划分,一个国家的政策环境可简单划分为国内政策环境和国内政治法律环境。(×)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的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它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他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扁平式组织削减了内部层级,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人力资源开发。扁平的学习型组织是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C传统的行政管理一直都是效率优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应当是公平优位。(√)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政策本质上是关于个体和集体选择的制度安排结构。(×)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公共政策,可以把政策过程看作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妥协调适的博弈过程。(√)成本效益分析以货币价值作为测量标准,目的在于分析方案的经济价值。(√)层级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13/20D大众传播媒介可以扩大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但不能缩短公众议程和正式议程的时间。(×)德尔菲法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它是1948年由创造性思维专家奥斯本首先提出的一种加强创造性思维的手段。(×)F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重点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治党派、大众传媒、思想库和公民个人。(√)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有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福利经济学不关注单个人的效用,只关注一个社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福利—社会福利。(×)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属于自上而下政策执行研究。(×)风险性问题是指在解决此问题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风险性,政策价值目标相互冲突,许多方面又都具有不可预测性,需冒很大的风险。(√)G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整合能力不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级赢利”思想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不仅要考察个别的微观利益,而且要考察整体的宏观利益,不仅要考虑短期利益,而且更要考虑长期利益。(√)公共决策是公共政策主体为了实现有效管理选择一种主观最满意的方案的动态过(√)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公共政策终止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心理上的抵触、组织的持久性、反对势力的联盟、法律上的障碍和高昂的成本。(√)公共利益具有主观性、客观性、独立性、稳定性、相对性和群体性等特点。(×)公共政策评估是一种有计划、按步骤进行的活动,但很难找到规律可循的系统过程。(×)公共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期望与社会现状之间的差距。(√)过程理论认为政策设计是灵感而非汗水的产物,是发明与创新而非系统思考的过程。(14/20×)公共政策一旦形成和实施,依然不会对环境产生反作用,从而导致环境的改善和重塑。(×)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公共性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公共政策工具是在特定的政策环境下,政策主体选择的、用以影响政策客体、实现政策目标的手段和途径。(√)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J绩效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要标准之一。绩效包括公共政策推动的结果,但不包括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解决决策问题的基本措施是决策方案的核心内容,要尽量做到明确.具体,要明确提出方案的执行者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并告知执行者不得随意机动。(×)剧烈变革思维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这种思维方法最初用于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后来逐渐用于其他领域。(×)决策方案性质的界定是指明确决策方案的适用对象,运用期限以及该方案着重解决的问题等。(√)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精英分析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不同利益集团之间达到均衡的结果。(×)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本特利、杜鲁门和哈罗德•拉斯韦尔。(×)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L利益是人们为了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类别分析是一种用于查明问题情境的可能原因的技术。(×)利益集团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是国家和社会的链接纽带。15/20(√)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利益集团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具有共同的利益和主张;二是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M美国政治学家P•狄辛将人类社会追求的五种理性作为政策评估的标准:技术理性、经济理性、政治理性、法律理性和社会理性。(×).美国公共政策专家保罗•A•萨巴蒂尔指出政策执行研究有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对于某项公共政策的态度选择有两种形式,一是接受,二是不接受。(√)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P帕累托效率是指这样一种社会资源配置状态:在不损害任何一个社会成员境况的前提下,重新配置资源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变好,或者说,要改善任何一个社会成员的境况,必定要损害其他社会成员的境况。(√)Q确定地方政府利益的合理范围的三大原则性标准:目的上的公益性;实现途径上公开化、制度化;内容上的合理性。(√)企业精神理论认为政策方案规划是一种考验、再考验与不断修正政策方案的调适过程,直到政策方案完全适应政治环境为止。(×)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R认同是接受政策反应的最高层次,它表现为对政策内容及其意义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并积极地自觉行动。(×)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一劳永逸。政府要随着国情的变化,不断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政策或调整已有的政策。如何确立公共利益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如何通过非制度性的规范和意识形态来保障公共利益的实现。这些构成了公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S顺序决策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的16/20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主张走一步看一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多元化利益格局的出现,中国的各种利益团体也将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并将对公共决策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它泛指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致使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需要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所谓系统方法,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性策略策略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程。(×)司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T头脑风暴法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头脑风暴法是指基于一定数目的人员,尤其是相关的专家学者或利益当事者,从不同角度讨论相关的政策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大量新构想的方法。(√)突显“公共性”,将决策视为公共行为,视政策为重要的公共物品是公共政策未来的基本走向之一。(√)W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在进行决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系统分析工作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无为思维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思维方式。(×)我国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集权型的政治文化。(√)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X17/20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系统观点进行思维推理,在确定和不确定的条件下探索可能采取的方案,通过分析对比,为达到预期目标选出最优方案。(√)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系统理论认为政策制定是一个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系统是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心理效应在追踪决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追踪决策的特征之一。(√)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被视为对某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学习理论强调政策规划者从政策环境中学习强化政策执行力的知识与技巧,以提高政策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质性的问题是以公共问题为核心,并能快速地解决使之排除在政策议程之外的问题。(×)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象征性的问题是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存在争论的问题。(×)行政机关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Y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拟定政策方案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多重目标实际上会产生矛盾与冲突。因而在实际执行中,会对原有目标不断地重新设计。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要保证政策执行的可靠性,就要控制它的失效性。(√)因果理论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因果理论将政策看做一种假设,将政策执行看做引导人们到达目的地的地图,关心政策过程中的因果关系。(√)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由于公共政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所以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宜放到较长的时代和社会背18/20景下进行。(×)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的身份意味着参政的权利。(√)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价值因素、法律因素和目标的多重性及其冲突。(×)Z在各个国家中,议会的政策数量最多,政策活动的制度化程度最高,是政策系统的核心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公共决策中,决策者必须首先具有职业行为的思维方法,将决策过程作为一种普通的职业来对待。(√)在进行公共政策分析时,只要坚持使用系统分析法就可以解决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在使用简单矩阵法时,决策者要做的是挑拣出那些无论哪一种选择都需要满足的几个至关重要的性能。没有这些性能,这个决策将会失去意义,它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在运用思维方法时,决策者一方面要注重理性选择的关键性作用,同时还要不断地发觉灵感和注重直觉。(√)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的知识化与信息化是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在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中,产权理论和国家理论是两个基本的支柱,并由此说明经济增长和衰退的根源。(×)在我国,司法权力机关的构成要素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中国的国家权力由人民代表大会之下的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分享。(√)中国的司法机关包括法院和检察院,但不包括行政机构的公安.国家安全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特定问题调查委员会。(×)中国的职业团体不属于公共决策的参与团体。(×)中国国务院下属的各个部门是辅助国务院行使职权的,不独立行使重要的行政决策权力和领导权力。(×)纵向层次维度和横向性质维度是认识公共问题的两个维度。(√)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并不影响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组织理论强调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认为只有了解组织是怎样工作的,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以及它在执行中是如何被调整和塑造的。(√)19/20作为一个系统,在各主体不具备独立性.但有较高能力的情况下,公共政策体系有一种天然的整合能力和机制。(×)政治精英模型认为,政治精英是政治系统的决定因素,他们决定政治系统的性质、政治过程和政治系统的变迁。(√)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实际上是从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再到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这样一个动态过程。(√)政策影响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政策产出可以等同于政策效果。(×)政策理念是指政策主体进行公共政策活动时所秉持的价值观。思想观念是结果的真正决定者,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制定出与之相关的政策。(√)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政策问题具有相互依存性、主观性、人为性和动态性。(√)政策环境直接决定一国政府公共管理的生态性、适应性和适度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社区成员对政治的认知、情感和评价,可具体表现为其对政治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政治参与的技能等。(√)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和功能,居主导地位。(√)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基本途径。(√)政策工具是进行政府重塑的核心要点。(√)“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政策问题的论证可以分为一级论证、二级论证、多级论证和小论证。(×)志愿者组织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争议的自愿性工具。(×)自愿性工具也叫指令性工具,它控制或者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20/20',)


  • 编号:1700731397
  • 分类:学习教育
  • 软件: wps,office word
  • 大小:20页
  • 格式:docx
  • 风格:商务
  • PPT页数:106536 KB
  • 标签:

广告位推荐

相关学习教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