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1)
第六单元23.2富贵不能淫学习目标学习文言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等。正确理解并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天时不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作者简介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写作背景《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知识链接——《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诚:真正,确实大丈夫: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战事停息,天下太平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焉:怎么,哪里子:敬词,您冠:行冠礼命:教导、训诲戒:告诫戒:谨慎违:违背,违反夫子:这里指丈夫正:准则,标准译文: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广居:喻指“仁”正位:喻指“礼”大道:喻指“义”由:遵从道:道路淫:祸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移:改变,动摇。这里是使动用法屈: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译文:(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实现志愿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没有实现志愿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往之女家,必敬必戒(同“汝”,你)通假字子未学礼乎(古义:尊称对方,你。今义:儿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偏”相对)]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今义:放纵)古今异义(1)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得志,与民由之(2)戒戒之曰必敬必戒一词多义能够,可以实现告诫谨慎丈夫之冠也(名词用作动词,行冠礼)富贵不能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贫贱不能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摇)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屈服)词类活用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文章梳理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树立批驳的靶子。驳斥景春的错误观点,阐述真正的大丈夫之道。1.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整体感知2.景春为什么称公孙衍、张仪为“大丈夫”?景春是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的。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大权在握,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在景春看来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整体感知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妾妇之道”?男子行冠礼,接受父亲的训导;女子出嫁,接受母亲的劝诫,对夫君言听计从,不敢有半点忤逆。像这样一味顺从、不知进言劝谏的做法,就是“妾妇之道”。在这里,孟子是把公孙衍、张仪看作此类人,包含着辛辣的讽刺。整体感知4.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呢?富贵不能淫——高官厚禄不能乱我整体感知贫贱不能移一家贫位卑不能改变我志向威武不能屈—威力相逼不能使我卑躬屈膝5.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整体感知妾妇之道大丈夫之道以顺为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原则坚守仁义6.文章所论述的“大丈夫”的三个标准,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仁”“礼”“义”是大丈夫应该坚持的根本原则,是基础,是核心,所以必须放在最前面;接下来“得志”“不得志”分两种情况讨论,是对根本原则的一种补充;“富贵”“贫贱”“威武”是三种极端的情况,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又是进一步的补充,因此置于最后。整体感知7.简要说说全文的论证思路。先破后立: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再反驳景春的观点,又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整体感知8.为了论证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类比论证:将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和“以顺为正”的“妾妇之道”进行类比,证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根本谈不上是“大丈夫”。整体感知对比论证:作者将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讲仁义道德无原则的做法与大丈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行为操守进行对比,有力地驳斥了对方错误的观点,证明了自己观点的正确。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合作探究2.怎样理解《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深刻内涵?孟子眼中的“大丈夫”,不是以地位、权势、财富等外在条件为评判标准,而是与内在的品性相关联。孟子借“妾妇之道”暗讽公孙衍、张仪之流只知顺应君主,不顾仁义,为了达到目的面背信弃义。在孟子看来,这样的人哪怕身居高位,也算不得“大史夫”,而真正的“大丈夫”,必以仁义道德为本,行事合乎规范,做人不容有峡,且不管身处何种境遇,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节操,正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是一种铮铮铁骨,这是一种浩然之气。孟子的“大丈夫”之说,闪耀着思想和人格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舞了不少志士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合作探究《富贵不能淫》一文,孟子通过批驳景春的观点,具体阐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大丈夫”,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什么境遇,做事都要合乎礼义,不失节操。文章主旨运用排比,增强文章气势和感染力文本特色骈散结合,有节奏感某班开展“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1.【故事大盘点】孔、孟及其弟子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孟母三迁”等。请你再写出两个与孔、孟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2.【观点大讨论】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明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课后作业答案:1.孟母断织、韦编三绝。2.我认为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来定,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答案示例谢谢欣赏
提供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3 (1)会员下载,编号:1701028505,格式为 xlsx,文件大小为32页,请使用软件:wps,office Excel 进行编辑,PPT模板中文字,图片,动画效果均可修改,PPT模板下载后图片无水印,更多精品PPT素材下载尽在某某PPT网。所有作品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并拥有版权或使用权,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963098962@qq.com进行删除处理。